当前中国正处于“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历史交汇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技术进步加速迭代的复杂背景下,如何通过制度型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深化改革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进而通过制度型开放与内循环畅通的协同共振实现发展范式升级,是攸关我国中长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2025年9月26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华东师范大学主办,《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承办的“‘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制度型开放与畅通内循环”圆桌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制度型开放与畅通内循环的改革路径、政策创新、联动机制等展开深度对话。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出席并做主旨报告。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出席并致辞。
孟钟捷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推动制度型开放与畅通内循环,不仅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制度型开放强调规则对接与制度创新,畅通内循环重在激发市场活力,二者协同共振,方能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良性循环。面对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期待与会专家学者贡献真知灼见,共同为“十五五”规划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注入智慧动力。
王为松致辞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在致辞中分享了关于学者品格与学术精神的思考。他强调,真正的学者需要具备专注沉浸、自我怀疑和真正谦恭的品质。王书记回顾了社联主管主办的《学术月刊》《探索与争鸣》等刊物办刊传统和发展历程,指出学术刊物的使命在于探讨具有全局性和规律性的重大理论问题,而非追逐短期功利,应秉持长期主义,坚持探索真理的初心。此次《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举办圆桌会议,既是学术期刊与高校科研力量协同联动、赋能国家发展战略的鲜活实践,更是主动对接国家需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期待与会专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汇智聚力,凝聚共识。
权衡致辞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十五五”规划是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界开展高质量建言献策指明了方向。他提出四点思考:一是要准确分析“十五五”时期的国际环境和百年发展变局;二是要科学研判“十五五”时期的科技革命和产业演进趋势;三是要深入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重大改革举措;四是要系统总结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思路举措。他期待专家学者立足新形势、聚焦新问题,深入开展高质量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为推动我国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在“十五五”时期迈向新台阶,贡献学界智慧,提供智力支撑。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岳华教授主持。
岳华主持开幕式
会议发言第一阶段由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实主持。
黄群慧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黄群慧研究员作为引言人,做了题为《“十五五”时期如何以高水平开放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报告。他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内大循环是现代化大国的发展根基,需要依托高水平开放来支撑整体经济系统运行。在产业层面,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共同构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结构化发展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系统的结构承载。而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要求营造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开放集聚全球新质生产力要素,补足创新、人才、基础设施、跨国资本等新质生产力要素方面短板。
罗卫东发言
浙江大学原副校长罗卫东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巩固文明共识、确立文化自信,高水平推动制度型开放》。他从文明互鉴角度分析,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仅是经济和制度层面的安排,更关乎文明之间的认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需要以巩固文明共识为根基,既要避免盲目追随西方,也要坚持摒弃封闭,以“平视”姿态,通过观念培育、经验总结与实践探索,降低文明间的认知成本,实现文明间的包容互鉴。
刘志彪发言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从规则统一走向规模壮大: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战略转变与政策选择》。他指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空间维度看,需经历“行政区经济→经济区经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演进;从时间维度看,大致可分为“市场规则统一、市场规模壮大和市场功能完善”三个阶段。中国新发展阶段的供求关系与西方市场存在根本性差异,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供给和需求变量的快慢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唯有供需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从“规模叠加”到“功能壮大”的跨越。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经济学:逻辑与框架》。他指出,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但在有效需求、部分企业经营、就业、风险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中国在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已形成六大后发优势:一是大国经济格局稳固;二是“世界工厂”优势持续增强;三是国内市场规模优势显现;四是创新能力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五是数字经济规模领先,产业链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六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在中国宏观经济理论创新上,应更加突出需求侧,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将全方位扩大内需的首要任务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政策的整体效能。
会议发言第二阶段由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刘志彪教授主持。
乔依德发言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作为引言人,做了题为《推动内循环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的报告。他指出,当前着力推动内循环,既是落实双循环战略的必然要求,也因其潜力巨大而意义深远。推动内循环需要重点处理好四组关系:一是消费与投资的平衡。二是高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三是“出海”与“就地深耕”的统筹。四是实体经济与金融产业的共生。而这些关系的主次、轻重本身具有动态性,需要根据发展阶段变化有所侧重,以辩证思维统筹兼顾。
李实发言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实的发言主题为《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与包容性改革》。他围绕短期经济情况、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包容性改革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短期来看,经济增长面临多重挑战,经济动能亟待重塑。长期来看,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内含“富裕”和“共享”双重目标,同时实现面临诸多现实制约。在此基础上,他提出推进“包容性改革”,建议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城市保障房制度等,进一步破除制度性障碍,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机会公平,从而缩小差距,推动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
高帆发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经济学院高帆教授的发言主题为《畅通内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支柱》。他认为,“双循环”战略的内在逻辑可追溯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在实践层面,畅通内循环需要依托四大支柱:一是扩大内需,以消费和投资为双重动力;二是推动产业转型,构建“传统产业改造+战略产业布局+未来产业谋划”的系统体系;三是强化创新驱动,着力提升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四是完善供求对接,推动要素市场建设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而言,畅通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在于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通过制度安排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会议发言第三阶段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黄群慧研究员主持。
王宁发言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王宁教授作为引言人,做了题为《中国“生产-消费”内循环的社会基础及其重构》的报告。他指出,当下中国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互倚性”困境,宏观政策干预效能递减,亟需社会力量介入补充。相较于西方,中国的“私域社会”较为发达,民众多将国家视为无限责任主体,社会公共力量薄弱;宏观政策偏好生产投资,居民消费倾斜不足。儒家传统塑造的“二元消费伦理”进一步加剧消费困境,仪式性消费增加而日常消费节俭,能带动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的“马戏部门”发展不足。破解消费困局需要双重发力:一方面培育“公域”,释放公共领域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重构私域社会关系,将服务性消费嵌入其中,夯实内循环的社会基础。
张学良发言
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讲席教授张学良的发言主题为《高层次开放与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联动》。他指出,中国过去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生产型发展格局。面对全球产业链布局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必须从传统开放模式转向“高层次协同开放”。这一转型包含三大核心方向:从“政策型开放”转向“制度型开放”,从“分割式开放”转向“协同性开放”,从“要素流动性开放”转向“价值链开放”。中国新发展格局正呈现大、小“钻石—菱形”的空间协同特征,东部三大城市群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成大“钻石菱形”顶点,中西部五大国家中心城市连接所在的五大都市圈、四大城市群形成小“钻石菱形”的未来增长级。未来应打造陆港型全球城市与全球城市区域,释放中西部发展潜力,形成中国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钟宁桦发言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钟宁桦的发言主题为《长三角货运联系新格局——基于高速公路货运大数据的分析》。他指出,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一体化进程可通过高速公路货运大数据加以刻画:其一,苏南—上海—浙东沿海形成核心联系带;其二,安徽逐步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区域圈层;其三,非相邻城市关联凸显战略意义。总体来看,长三角已构建起较为成熟的货运网络。要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以数据驱动,提升物流效率;二是培育外贸功能,开拓新兴市场;三是锚定核心产业协同,强化城市间产业链配套,为长三角一体化注入新活力。
黄少卿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少卿教授的发言主题为《产业互联网平台如何促进制造服务化:基于上海的经验》。他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制造业进入深度转型期。目前平台驱动的制造服务化主要呈现四类模式:一是“平台数据服务”,以数据驱动产业链协同;二是“数字化采购+智能仓配”,通过大数据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三是“云端MES+生产协同”,依托工业互联网形成“数据—决策—执行”闭环;四是“交易平台+产业服务”双轮驱动,实现交易平台数字化。针对当前存在的平台渗透率不足、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政策环境限制跨区域服务拓展等瓶颈,应通过需求侧引导、优化政策环境与金融支持协同发力,推动产业互联网平台更好促进制造服务化发展。
会议发言第四阶段由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原副校长罗卫东教授主持。
张军发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张军作为引言人,做了题为《制度型开放如何实现》的报告。他以上海为例,强调上海在制度型开放中应承担起引领性角色。从现实基础看,虽然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在资本与信息自由流动及法治环境上仍有短板。新一代规则已由传统货物贸易转向数字贸易、数据跨境流动及人才自由流动的新范式,中国应从传统经贸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作为改革前沿,上海还应探索“离岸模式”,建设离岸数据中心、研发中心和数字服务中心,打造对接国际高标准的实验平台。总体而言,上海应主动在制度型开放的关键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在资本流动、数据治理、法治对接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制度型开放提供制度创新支撑。
刘守英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城乡融合与城市高质量发展》。他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正由“高速扩张期”转入“稳定发展期”,与此同时,城乡关系暴露出多重结构性失衡,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约。从城市层面看,核心问题在于一些“连接性断裂”与“功能错位”,使得相应的城乡体系出现“断档”。从乡村层面看,尽管城乡初步形成 “特大城市—县城—镇—村”的连续体,但“人、地、业、村”依然呈现不确定性。展望“十五五”,城乡融合重点在于深化土地要素市场改革、以都市圈为单位统筹规划、推进城乡更新与市地重划、推动乡村系统重构、建立统一的乡村土地权力体系,使城乡各自发挥比较优势,最终实现“城市有活力、乡村有韧性”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刘江会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教授的发言主题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驱动机制——内生与外生双维度的历史与当代解析》。他指出,全球产业链的演化是经济系统内部“效率逻辑”与外部“安全/权力逻辑”相互博弈的结果。当下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突出特征是“内外生力量边界模糊化与深度融合”,由此催生效率、安全与可持续性难以兼顾的“三元困境”。对此,中国需推动产业安全范式转型,核心在于掌握关键技术主权和规则塑造权,实现路径包括以“双循环”格局增强韧性,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从“补短板”到“建新链”,以数字化和绿色化驱动产业升级,并通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重塑有利国际环境。在效率、安全、可持续间找到动态平衡,已成为中国制定产业与经济安全战略的核心任务。
刘培林发言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培林的发言主题为《通过扩大出口信贷为设备更新打开更大空间》。他认为,中国经济当前面临双重挑战。从内部看,在传统刺激政策效力下降背景下,推动企业设备更新成为提振内需的重要措施;从对外经贸往来看,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大型基础设施的方式,资金回收率低。为此,他提出“以扩大出口信贷带动设备更新”的新思路。也即,通过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出口信贷,让这些国家的企业购买中国企业的旧设备开展生产,并以项目收益归还中国的出口信贷。与以财政资金直接补贴企业更新设备的做法相比,出口信贷资金按照商业原则发放,收回的本金可循环发放,长期来看更可持续,对设备更新的带动力度也更加平稳。其对内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自觉自愿地更新设备,为企业设备更新腾出空间;对外可带动零部件和配套技术输出,提升经贸合作的效果和可持续性,并为中国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尹艳林讲话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在闭幕式讲话中指出,当前中国已进入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新发展阶段,服务业对外开放是制度型开放的重点。相较于制造业基本实现“准入清零”,服务业因涉及规则对接等复杂因素,开放进度相对滞后。他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开放取得的重大进展,尤其是在电信、教育、医疗、金融等重点领域的突破,深入分析了服务业开放所面临的制度约束和落地难题,强调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 “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殷德生致谢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出席表达诚挚感谢。他表示,此次会议围绕高质量发展、制度型开放与畅通内外循环三大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内容充实、信息量大,专家层次高,取得了圆满成功。会议的顺利举办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专家学者的智慧贡献,也凝聚了志愿者团队的辛勤付出与周到服务。希望未来继续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繁荣发展。
叶祝弟致谢
《探索与争鸣》主编、编审叶祝弟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出席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暖心会务表示由衷的感谢。他认为,与会专家不仅就产业安全、数字经济、统一大市场等现实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更从文明共识与制度型开放的长时段视角展开探讨,赋予讨论更为深远的学术价值。会议不仅凝聚了思想共识,也展现了学术研究在现实关切与理论创新之间的紧密互动。他表示,《探索与争鸣》将继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成果转化,为深化学术创新与思想交汇贡献力量。
李梅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由《探索与争鸣》副主编、编审李梅主持。
编辑丨郁思雨
编审丨吴文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