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华师经管“AI新质生产力与商业领导力创新”牛津展望访学项目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5-09-05浏览次数:10


当泰晤士河的晨雾遇见牛津的百年钟楼,当前沿AI商业理论碰撞英伦顶尖学术资源,2025年8月16日至8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35名MBA学子赴英国开启 “AI新质生产力与商业领导力创新” 主题访学之旅。

10天里,在经管学院数字工商与管理科学系系主任沈超海副教授、学院校友工作秘书董玲燕老师的带领下,团队穿梭于牛津、剑桥、伦敦三座城市,在顶尖学术殿堂汲取知识,在人文地标感受历史,在企业参访中链接实践,圆满完成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国际化学习体验。



学术深耕:对话牛剑大咖,直击AI与商业前沿

本次访学数场重磅分享覆盖AI应用、金融科技、全球商业沟通等关键领域,为学子搭建起与国际顶尖学者对话的桥梁。



初抵牛津:开启访学新篇章

8月17日,访学团队当天的行程以两场重要讲座拉开帷幕,为整个访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牛津展望研究院团队为访学团师生介绍了本次访学课程安排及行程,详细说明此次访学的住宿与生活安排、项目核心内容、牛津大学与牛津城市的概况以及课程与活动要求。

首先,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Dr Mackenzie Graham深入解读了牛津大学的学院体系、结构和历史。沈超海副教授代表华东师大经管学院,对主办方展望研究院的前期细致安排表示感谢,并期待开启经管学院与展望团队的初次访学合作。他也鼓励项目同学珍惜本次访学机会,充分参与课堂讨论。

随后,本次参访同学在当地讲解带领下分组开启精彩的牛津探访之旅。同学们依次造访了牛津的代表性建筑,惊叹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氛围。当晚举办的欢迎晚宴让访学团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交流、迅速熟悉,为接下来的访学行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AI与商业:解码智能时代的管理变革

Alex Rogers教授

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Alex Rogers聚焦人工智能与商业,与同学们探讨人工智能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与前景。在首场 “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战略和管理创新” 讲座中,Rogers教授将AI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950-70年代“符号主义时代”、1980年代- 21世纪初“统计学习与数据驱动”阶段、21世纪10年代后“深度学习爆发期”、近年“创造性能力拓展”阶段。

他指出,近年来,生成式AI成为新的发展焦点,标志着人工智能进入“创造性能力拓展”阶段。以GPT系列、DALL-E等为代表的模型,能够生成文本、图像、音频等内容,打破了传统AI“感知为主”的局限。当前生成式AI仍存在幻觉、伦理等问题,其发展正从技术突破转向更注重安全与可持续性的阶段。

第二场“商业中的人工智能:转变战略和管理”讲座,围绕商业中的人工智能主题展开,集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发展趋势及对未来的影响。

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讲座提到其主要由大型科技公司主导,依赖大规模数据集和计算资源。尽管大型语言模型能完成生成文本、视频等复杂任务,但存在不可靠性,常编造信息,其对世界的“理解”程度仍存争议,介于“随机鹦鹉”和真正理解之间。此外,基础问题(即模型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是否源于实际体验)虽未如预期严重,但仍需关注。

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与责任问题也是重点。目前相关法规尚不明确,例如大语言模型提供虚假信息或侵权时的责任界定。历史上新技术(如航空)曾有特殊责任保护,而如今AI的“实验性”标注是否足够仍存疑,这给商业应用带来不确定性。

当天下午,访学团队前往温莎城堡进行文化参访活动。玛丽皇后玩偶之家的精巧绝伦、圣乔治礼拜堂的庄严宏伟,让同学们感慨英国王室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建筑的独特魅力。



制造业管理:从 “高效” 到 “再生” 循环

Ergun Gungor博士


剑桥大学制造业研究所(IfM)研究员Ergun Gungor博士围绕 “可持续运营:重塑21世纪的制造业发展”展开分享,从供应链优化到新兴技术落地,为经管师生提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全新思路。

教授提出,工业可持续发展有 “效率、价值、技术、系统” 四大核心维度,以及 “高效-韧性-可持续-再生” 四阶段循环进阶路径,旨在指导工业领域朝着更可持续、更具活力的方向演进 ,推动产业在资源利用、价值创造、技术应用和系统构建上不断优化升级,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同时讲座中也分享了让员工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如家庭视角沟通、积分制激励、数据可视化、手机APP辅助),介绍项目取得的能耗减少、减排等成果,及应对高层抵触、基层抵抗的解决办法。



金融与气候:前沿领域的实践洞察

Maxim Bouev教授


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Maxim Bouev教授带来两场围绕金融科技与气候风险领域展开的讲座,“金融科技”讲座分析区块链、数字借贷、机器人投顾、嵌入式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变革,及新兴商业模式、监管挑战与行业融合趋势;“金融领域的气候风险” 讲座明确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的定义,探讨风险传导机制、评估建模方法、金融机构激励机制、解决方案与政策干预,通过案例解析气候风险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Bouev博士指出,物理风险(如极端天气事件对资产造成的直接物理损害)和转型风险(因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技术、市场偏好变化所引发的风险)是金融科技可能引发的两大风险类型。金融机构需开发激励机制,审慎考察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目前是否有足够的动机,在其业务中恰当地考量气候风险;如果市场自身的激励不足,或将改进风险管理和对冲工具以及可能的政策调整,以有效应对气候风险。


跨文化沟通与金融中心探秘

Catherine Xiang博士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东亚语言中心研究员Catherine Xiang博士开展 “开发全球商业沟通胜任力” 讲座,聚焦跨文化协作中的沟通技巧,为经管学院师生未来参与国际业务提供了实战指南。她以 “福字倒贴” 案例引入,提出跨文化能力 “知识、技能、意识” 三大支柱,介绍Byram模型、金字塔模型、动态循环理论三大理论框架,通过宜家广告争议、中美工厂冲突等案例揭示文化误解的商业代价,分析认知偏差、语言陷阱等障碍,给出 “多问为什么”、“学核心价值” 等应对技巧。

讲座中,Xiang博士以"盲人摸象"和"子非鱼"的东方哲学作类比,强调跨文化能力是终身课题:"真正的文化智慧,在于既理解他人看世界的角度,也清醒认知自身的文化滤镜"。讲座最后播放系列文化对比短片,生动展现了问候方式、时间观念、礼品馈赠等场景中的文化碰撞现象和应对方式。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走访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校园,通过深度探访切身感受其学术氛围与校园文化。



牛津的独特之处:过去和现在

王世东 教授


牛津全球发展与展望研究院院长王世东教授的“牛津的独特之处:过去和现在”讲座,通过互动引入,介绍自身跨三国经历,解析牛津“书院”、“导师制”、“学部”核心概念,梳理牛津历史、学科特色、成就影响及与中国的合作。

随后访学团队与牛津大学当地学生进行“牛津学生圆桌会议”,双方自我介绍后,围绕博士申请要求、牛津培养体系与导师协作模式、选择牛津的原因、AI对研究的影响、跨文化交流与偏见应对、学业压力与心态调整、职业激情探索与挑战等话题深入交流。交流会现场思维交锋不断,气氛融洽,为经管学子带来了无限的启发与思考。





Oxartis参访:医疗创新的商业逻辑



在牛津大学校友创业型企业Oxartis生物医疗公司参访过程中,访学团师生近距离接触到了“独角兽企业” 的成长路径。牛津大学Julian Dye博士作为Oxartis创始人兼CEO,亲自接待了访学团,并讲解其创新技术,该技术用于生产具有纳米级基底结构的三维生物材料,这种材料能够与人体细胞和组织相互作用,通过形成毛细血管促进整合,从而加速创面愈合、减少感染风险、抑制瘢痕形成,改善皮肤缺损伤口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实验室中,Dye博士再现了该生物材料生产的最初几步,让大家亲眼目睹几种试剂相互作用后形成的结构。Dye博士还提到该技术的商业化战略,包括适应症选择,知识产权保护,与临床端、患者端、渠道端的协同等,让大家深刻理解技术产业化所面临的挑战。


实践链接:走进伦敦证交所,见证理论落地



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经管访学师生走进交易大厅,了解全球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上市公司的监管体系以及金融科技对交易模式的影响。讲解员结合案例介绍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让课堂上学到的 “金融科技”、“全球经济” 等理论知识有了具象的实践参照;经管MBA访学生围绕 “企业上市流程”、“跨境资本流动” 等问题积极提问,进一步深化了对金融行业的认知。



课题汇报:牛津学术殿堂展示经管学子风采



结业式上,访学团MBA学生分成7组,根据展望研究院指定的课题(“AI对传统行业发展策略的影响”;“中英企业跨文化领导力分析”;“全球企业中的AI道德与管理”;“金融科技的颠覆式创新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结合访学过程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实地课题考察结果,作现场汇报,小组分工明确,现场交流热烈,收获牛津教授的阵阵好评。

各小组的精彩洞察包括:人工智能从根本上重塑供应链管理及其智能化转型道路分析;全球食品行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传统生产安全管理难题;人工智能与影视行业的未来及全球化发展分析;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及案例分析等。



文化浸润:参访人文地标,触摸英伦底蕴


本次访学不止于课堂,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团队足迹遍布牛津、剑桥、伦敦的标志性地点,在行走中感受英国的历史与人文魅力:

牛津日常:访学团组6晚入住牛津大学墨顿学院,这是一座于1264年创立的古老学院,紧邻《哈利波特》取景地基督教堂学院,经管MBA访学生清晨在700年历史的庭院漫步,傍晚在爬满老藤的石墙下交流,亲身感受 “城市与大学融为一体” 的独特氛围,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出行,也是难忘的求学记忆。

剑桥浪漫:在康河上乘舟撑篙(Punting),体验徐志摩笔下 “波光里的艳影”,岸边的学院建筑与河畔的青草绿树相映,让 “剑桥的学术浪漫” 从诗句走进现实;课后的独立小组课题研究,更让学子有机会深入探索这座学术之城的细节。

经典打卡: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人类文明瑰宝,到温莎城堡的王室历史印记,每一处参访都像一次 “沉浸式历史课”,让经管MBA访学生在触摸文化遗产的同时,拓宽了国际视野,提高了全球商业胜任力。



英伦夜宴:赴一场跨越国界的学术之约



课程结束后,牛津正式晚宴,则将仪式感拉满。经管学院访学团师生换上正装,沿着古老书院的石砌走廊步入宴会厅。精致的餐具、枝形烛台、美酒佳肴,都彰显着牛津的典雅与庄重。

席间,牛津教授与学子们围坐畅谈,从白天小组汇报的学术点评,到 “导师制” 背后的教育理念,再到中英文化差异的趣味对比,话题从学术延伸到生活,从理论落到实践。有同学好奇地向教授请教牛津晚宴的传统由来,也有牛津学生分享着自己参加正式晚宴的趣事,不同国度的思想在交谈中碰撞出火花。当甜点上桌,有人提议用中英双语举杯,“Cheers!” 与 “干杯!” 的声音交织,为这场学术盛宴画上圆满句号。


这场访学,是一次跨越山海的对话:牛津的古老智慧与中国学子的求知热情相遇,前沿的学术理论与鲜活的商业实践碰撞,英伦的文化传统与东方的思维方式交融。当访学团带着满满的笔记、照片与感悟启程返回,带走的不仅是关于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金融科技的专业认知,更是对 “全球视野” 与 “跨文化协作” 的深刻理解。而这段在牛津书院的光影里、伦敦金融城的节奏中沉淀的经历,终将成为每个人未来学术与职业道路上,一份照亮方向的宝贵财富。

2025年牛津展望“AI新质生产力与商业领导力创新”访学项目是华东师大经管学院首次联手牛津展望研究院开办的牛津访学2.0迭代版活动,旨在提升华东师大经管学院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增进商科学生间的国际友谊。未来华东师大经管学院将继续依托学校的全球交流平台,持续引入世界一流合作院校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进步空间。



图文|牛津访学宣传组

排版|牛津访学宣传组

来源|外事办公室

联系我们
普陀校区:中山北路3663号
闵行校区:东川路500号
邮编:200062/200241
电话:(021)62232025/54344958
Email:jgxy@sem.ecnu.edu.cn
院长邮箱:dsyin@finance.ecnu.edu.cn
学院网站
学院微博
学院公众号
学院视频号

华东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办公室©copyright 2013.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