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海市社联会长论坛(春季)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指导,由上海市经济学会和华师大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主题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市社联兼职副主席梅兵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社联所属学术团体负责人、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等100余人与会。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周振华主持论坛开幕式。
嘉宾合影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社科人才智力支撑
梅兵表示,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论断,这既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更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她指出,对社科界和高校来说,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做好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和大众化传播,以更加有力、有效地指导新的发展实践等方面,应积极作为,也大有可为。作为上海社科界的一员,华东师大的人文社会学科学脉悠长、底蕴厚重,在学校发展的不同时期,始终珍视人文社科见长的传统,高度重视和推动守正创新,同时也受益于地处上海和上海社科界良好学术氛围,非常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与市社联及所属各学术团体加强合作、携手并进。
会议现场
王为松表示,当前,全市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把打造先进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社科界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本次论坛不仅仅是学术交流,也是上海社科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贯彻落实《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他要求各学术社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学术团体在理论研究、决策咨询等方面作用,联合挂靠单位力量,团结凝聚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特别是对新的生产力理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着力增强上海城市创造力,为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发挥社科界的积极作用。
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主旨报告环节,由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殷德生主持,邀请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上海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印杰,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凯捷,市人口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吴瑞君,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等四位嘉宾,分别作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 培育新质生产力》《以人才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演讲。
会议现场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印杰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还不够‘基础’,交叉领域的研究不够,要加强对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
在印杰看来,进入新时代,要以科教兴国战略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要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加关心年轻人的发展。”他建议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短期和长期相平衡的评价制度。“我们急需什么样的创新人才?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他提出亟待改革和加强的几点思考,一是注重培养同学们的怀疑精神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尊重同学们的自主想法;二是加强跨学科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加强哲学、逻辑学教育;三是教育改革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要和高等教育紧密合作,一以贯之。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郑凯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她详细阐释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三者之间的理论逻辑,认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正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与过程,也是重要的承载和表现。她介绍了上海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上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稳步上升,三大先导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不仅‘3+6’产业稳步发展,四大新赛道、五大未来产业等都呈现良好态势。”
在对上海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同时,郑凯捷希望社科界与实务部门加强合作,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机制、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破题、资源要素配置和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构建等新的生产理论不断探索、取得突破。
上海应紧紧围绕中心辐射功能,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型生产力,也是人才驱动型生产力。人才引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内在意涵。吴瑞君认为,“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内在联系,在实际运行中成为有机辩证、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人才助力科技进步,科技反哺教育发展,不断地循环累积并走向更高水平。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引擎,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上海对集成电路人才的需求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严重缺乏。全市高校每年人才输送仅三万多人,即便加上国内相关专业人才,也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量。”
以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为例,吴瑞君总结了“人才综合素质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评价制度不完善”等人才引领发展方面,上海面临的三大挑战,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推进思路和政策建议。她强调,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急需紧缺人才的自主培养。“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的最大平台,一流企业吸引一流人才,出现一批世界级的一流科技龙头企业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标志。”
2024年全国两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意义重大,成果丰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权衡结合参会经历,从大会概况、主要特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等方面,对深入学习贯彻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作了阐述。他详细论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任务和着力方向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他提出加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发展新活力;通过提高技术进步率,创造发展新动力。“虽然中国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但中国的研发强度仍然低于韩、美、日、德等发达经济体,仍需要持续提升。”
权衡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规矩,不能一蹴而就。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一个边际改进的过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需要一个过程。“当城市社会进入3.0时代,科技回归都市,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在谈到对上海中心城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思路和建议时,他以纽约、伦敦、东京为例,提出应紧紧围绕中心辐射功能,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并提出中心城市功能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升级、总部经济强化、科创中心服务能级增强等四个重点努力的方向。
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由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吕志峰主持。会议还设置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政策”“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创新”两场分论坛,邀请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财大、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单位的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围绕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测度方法、政策着力点等开展交流探讨。
据介绍,创办于2018年的会长论坛,是市社联精心着力打造的高端学术品牌活动。6年来,广邀6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发表精彩演讲,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上海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先后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上海城市软实力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数字化建设与社会科学发展”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17场高端学术活动。通过高水平的专家、高质量的演讲、高层次的听众、高效能的传播,把高校、学会、专家、媒体等丰富学术资源进行整合和贯通,有力推动所属学术团体开展理论研究、决策咨询,充分发挥社联在学术交流中的核心枢纽作用,更好服务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华东师范大学作为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的国家双一流A类高校,长期以来致力于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持续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将进一步发挥经济管理等学科优势,为社联“会长论坛”等市级学术活动贡献师大力量。
编辑丨郁思雨
编审丨肖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