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也给图书馆带来机遇和挑战。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图书馆学理论和实践的关键问题,推动学科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方向,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和《中国图书馆学报》编辑部于6月20日至22日共同主办了“博藏智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学术研讨会。
本次会议以“理念引领——图书馆的新知驱动力”、“技术赋能——图书馆的新质生产力”、“专业凝聚——图书馆的新智竞争力”为核心议题,通过专家视点、青年学者报告、对话研讨等形式,为图书馆事业在AI时代的转型发展指明方向。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图书馆学界的顶尖专家学者,特邀专家包括:首都图书馆原馆长倪晓建,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范并思,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肖希明,上海图书馆原馆长、澳门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吴建中,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上海图书馆原副馆长周德明,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程焕文,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柯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叶鹰,深圳图书馆原馆长张岩,浙江大学未来图书馆执行馆长黄晨,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蔡迎春,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新涯,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桂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周文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张久珍,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乐,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丽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李世娟,上海图书馆图情学研究中心学科研究部主任夏翠娟,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闫慧,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赵星,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副主任韩新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赵宇翔,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副主任吴钢,南开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樊振佳,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数据与技术中心主任张毅,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肖鹏等。
"博藏智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学术研讨会合照
研讨会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文钰主持,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程焕文,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连燕玲,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挂职)李丹萍先后做了大会致辞。
程焕文在致辞中回顾了图书馆学的发展历史,指出图书馆事业是永久性的公共文化与教育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博藏智用”的理念高度契合图书馆学的核心主题,AI时代的图书馆需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根本使命。连燕玲介绍了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学院中的重要地位,希望专家们能为图书馆学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责任、担当与变革之路答疑解惑。李丹萍则从知识基础设施建设视角出发,提出图书馆在AI时代作为文科创新发展支点的关键作用,强调其对智慧文科建设底层逻辑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文钰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程焕文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连燕玲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挂职)李丹萍
研讨会第一个议题“理念引领——图书馆的新知驱动力”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主任蔚海燕主持,三位资深专家进行了专家视点分享。首都图书馆原馆长、教授倪晓建以“AI时代图书馆的责任”为题,系统梳理了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图书馆在智库建设、记忆工程、数字资源融合、单元信息处理四大领域的责任。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范并思汇报了“AI与公共图书馆制度”,剖析了公共图书馆制度的优势与时代挑战,并提出思考:AI到底是赋能还是冲击了公共图书馆制度?他呼吁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回归阅读本源。上海图书馆原馆长、澳门大学图书馆原馆长吴建中聚焦“图书馆在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新使命”,强调图书馆需从资源守护者转向知识基础设施构建者。他认为AI时代,高校图书馆应该在开放科学、数据管理等领域抢占先机,重塑学术传播体系中的话语权。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桂华对三位专家的观点进行了点评,强调在AI时代,图书馆需处理好AI与传统业务、公共性与服务、风险与机遇三对关系,同时坚守图书馆的信息公平与保障的内在基因,在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信息服务、阅读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图书馆的独特作用。
开放研讨环节,专家们就AI时代图书馆的定位和发展路径进行了研讨。大家家认为AI时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没有变,但其功能在不断迭代。部分专家认为AI时代的图书馆承担了知识枢纽功能、知识基础设施功能等,AI时代图书馆的发展路径也有多条,如推动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共享等。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蔚海燕
首都图书馆原馆长倪晓建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范并思
上海图书馆原馆长、澳门大学图书馆原馆长、教授吴建中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桂华
开放研讨
第二个议题“技术赋能——图书馆的新质生产力”由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肖鹏主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叶鹰从技术哲学视角解读“生成式AI赋能图书信息研究”,提出AI对图书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识论层面,通过催生知识创造推动学科发展,而图书馆的本体价值与社会功能始终恒定。浙江大学未来图书馆执行馆长黄晨以“未来图书馆三问”为题,从时间维度与哲学根基、资源与服务的重构、架构与定位的探索回答了未来图书馆的“未来何来、未来何为、未来何解”,认为未来图书馆的定位应为普遍图书馆、生成式图书馆、和人文图书馆的结合。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新涯以“无题”为题,分享了AI技术赋能图书馆的行动实践与平台战略,指出当前AI应用缺乏整体解决方案,呼吁图书馆在文献数据化、网络信息存档等领域发力,以“博藏智用”应对技术挑战。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肖鹏主持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夏翠娟在点评中与专家互动,就AI时代图书馆面临人的主体性让渡、技术与人文平衡、图书馆参与大模型建设等问题与大家展开探讨。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叶鹰作主旨演讲
浙江大学未来图书馆执行馆长黄晨
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新涯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夏翠娟
开放研讨
第三个议题“专业凝聚——图书馆的新智竞争力”第一阶段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副主任吴钢主持。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肖希明系统阐述“AI时代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他主要分享了三个方面的问题,AI时代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方式的变革,AI在资源组织中的作用,以及将AIGC资源纳入到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柯平在“AI驱动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中,基于DIKW模型提出图书馆需从“前知识服务”转向“后知识服务”,强调跨学科融合与知识交互化。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张久珍聚焦“图书馆AI素养教育的核心要义”,提出图书馆需在教育中强化AI素养与数字素养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知识序化与活化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周文杰点评时指出,图书馆在AIGC时代需明确自身作为“用户”与“客户”的双重角色,在与AI的交互中提升服务质量。开放研讨环节,专家们就“图书馆学是否在DIKW模型中失守”等问题展开激烈讨论,柯平强调需坚守与创新齐头并进,在数据化浪潮中留住知识服务的根脉。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吴钢主持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肖希明作主旨演讲
南开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系教授柯平作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张久珍作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周文杰点评
开放研讨
第三个议题“专业凝聚——图书馆的新智竞争力”第二阶段由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赵星主持。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分析“AI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与制度变革”,指出公共图书馆需与高校、科研图书馆差异化发展,将阅读推广作为核心竞争力。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程焕文聚焦“AI时代的图书馆权利问题”,提出用户隐私、知识产权、自由权利、平等权利四大保护维度。深圳图书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张岩分享“AI时代图书馆的知识守护与平等服务”,提出“文化绿洲”理念,强调图书馆需在技术浪潮中守护阅读空间的人文温度,同时通过资源整合与智慧场馆建设满足多元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点评时肯定了知识产权保护与价值观平衡的重要性,呼吁图书馆以自信姿态融入社会发展潮流。在互动环节,专家们就“AI时代图书馆最需做的事”达成共识,即通过小场景应用提升公众体验,在技术融合中坚守文化使命。
复旦大学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赵星主持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
深圳图书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张岩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
开放研讨
6月22日上午为青年学者报告、点评、开放研讨环节。“理念引领——图书馆的新知驱动力”主题青年学者报告和研讨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蔡迎春主持。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李世娟以“基层图书馆为基,分层分类服务为体,人工智能赋能为用”为主题展开探讨,关注阅读的代际传递效应,严谨的实证研究为基层图书馆发展提供实证与技术路径参考。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副主任韩新月分享“数字叙事新实践与图书馆服务新视角”,通过展示国家图书馆的实践案例,分析技术与叙事融合的特征,如双向互动、多媒体元素、用户共创等,提出图书馆需在数字叙事中平衡技术适配性与伦理风险,通过多元化叙事主体激活馆藏资源。在点评环节,范并思、程焕文、张岩对上述分享进行细致点评,并针对提及的阅读代际传递、图书馆的责任、图书馆的宣传重点等问题开展深入讨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长蔡迎春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教研室主任李世娟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副主任韩新月
点评和开放研讨
“技术赋能——图书馆的新质生产力”主题的青年学者报告和研讨由南开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樊振佳主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赵宇翔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智慧图书馆信息搜索与提示素养培育”,主要讨论了检索、数字素养、提示素养与对话式搜索四大方面。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数据与技术中心主任张毅介绍“智慧涌现服务再造:AI赋能的图书馆新质生产力探索与实践”,针对AI新质生产力与图书馆的战略机遇、AI重塑图书馆核心能力的多元实践、图书馆作为AI枢纽赋能教学科研的生态化整合框架等方面进行深入论述。叶鹰、黄晨、杨新涯针对上述两位研究者的汇报进行点评,对于新一代信息搜索模式、AI素养教育、提示素养、未来教育、数字资源整序、构建中央知识库等问题开展激烈讨论。
南开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信息资源管理系主任樊振佳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赵宇翔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数据与技术中心主任张毅报告
点评和开放研讨环节
“专业凝聚——图书馆的新智竞争力”的青年学者报告和研讨由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乐主持。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丽华探讨“术业专攻智识领航:AI时代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与人才培养”,针对图书馆的专业性与核心竞争力、技术对图书馆的影响发表见解。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闫慧反思“具身或它异:图书馆专业精神在AGI时代的命运走向”,基于技术与人的四种关系,即具身、诠释、背景、它异,探讨AGI对图书馆公益、平等、自由、理性、合作等精神的冲击。在点评环节,肖希明、李国新、周德明三位教授围绕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图书馆学精神等发表意见。
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乐主持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丽华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闫慧
点评和开放研讨环节
研讨会总结环节以“坚守初心,拥抱变革”为主题。范并思教授指出,会议围绕图书馆、AI两大主题,在理论、技术、专业层面形成多维探讨。他强调,图书馆的职业理念与社会作用在AI时代愈发重要,青年学者需以批判思维推动学科创新。
《中国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吴澍时提出三点思考:一是“广采博收,守护记忆”,强化地方文献、网页资源等的采集与数字化;二是“器为道用,智用AI”,在坚守文化使命的前提下探索技术应用;三是“术业唯心,脚踏实地”,夯实传统文献整理等基础工作,同步更新知识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范并思做大会总结
《中国图书馆学报》常务副主编吴澍时做大会总结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图书馆学界交流的高端平台,更通过对AI技术与图书馆发展的深度耦合分析,为行业在智能化浪潮中找准定位、明晰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演进,图书馆界将以“博藏智用”的理念为指引,在守正创新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编辑丨肖启玉
编审丨吴文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