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丨姚占雷 许鑫:如何增强上海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快速响应能力

发布时间:2024-07-17浏览次数:1077

  未来产业泛指能引领重大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及其新产品、新业态所形成的产业,其核心在于探索技术产业化的最优路径并快速产业化,具体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成,其本质是锻造新质生产力的一类重要承载,这促使我们既要重视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又要关注技术的有效转移转化,形成生产力,还需优化做好各类生产要素配置,并受到社会环境、不同创新主体行为等多重因素影响。


一、破题:如何更好地发展未来产业,推动创新要素配置?


  因未来产业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还时常面临着多种关键技术路线选择问题。当前,颠覆性技术识别,虽是学界、业界持续关注的主题并形成诸多技术方法、工作范式等,但这些技术被识别出来后,如何更为科学地利用,进而锻造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会带来何种影响,尚未形成有效范式。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上海既有实力也有魄力“观技术进程而动,揽天下资源而谋,聚天下英才而用”去破解“由颠覆性技术识别的‘知道’走向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的‘行动’”的难题,实现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迸发出强劲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形成创新策源能力。


二、问题:产业发展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技创新服务亟待转型升级


  当前,各国企业攀升高端价值链,使竞争态势从产品竞争转向产业竞争,各产业主体需要从海量数据中快速、准确地获得高价值情报,从而迫切需要科学高效的智能化、智慧化情报服务支持,通过产业创新服务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而作为产业情报服务的基础——产业数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对多样化的产业数据资源(注:产业数据泛指各产业主体、政府乃至公众在不同类型产业活动中所产生的众多繁杂数据,包括科技文献类、宏观战略类、商业信息类和产业动态类四种主要类型。),现阶段,产业情报服务工作多是围绕科技文献类数据开展,并在颠覆性技术识别上形成有体系化的作业范式,然而,产业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仍存巨大空间。如何科学把握先机、抢先布局,仅仅系统性供给或播报技术前沿洞察远远不够,需要提供面向实践、更为精细化的服务支持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参考后文图1),将受限于技术识别后的前沿“知道”推向加速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实践“行动”,即:进一步增强对技术转移与产业化的服务支持。

  同时,对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头部城市(旧金山-圣何塞、纽约-纽瓦克、东京),上海需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如开展研讨会、讲座、培训等公共活动),将技术带入社会,让服务对象充分知晓、会用、善用,进而协作创造,塑造形成良性的创新生态环境。

图1  助推技术产业化的生产要素配置动态优化路径图

  

三、举措:加速科技创新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技术产业化,泛指通过对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扩散等活动而渐趋形成产业的过程,这一系列过程蕴含着技术与社会互动的种种行为(如研发、投融资、补贴、试产、量产、转移转化等),并分布于新闻资讯、政策文本等各类数据之中。课题组聚焦此类产业数据资源的创新开发利用,找到了一套相较以往更为灵活、敏锐地捕获技术产业化进程与拐点的新方法(参考后文图2),据此提出,建设加速技术产业化的三层服务保障体系,通过识拐点定基准、找资源补短板、添动能抢先做的联动机制实现动态调控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图2  技术与社会互动下技术产业化阶段智能识别示例

  (一)识拐点定基准——观技术进程而动

  上海为更好决策,应组织力量推进产业事件专题资源库建设,赋能技术产业化进程灵敏观测,探寻建立技术与社会交互模型,提供科技情报公共服务。

  (1)重视多样化的产业数据资源开发。建议以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作为对象,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对产业动态类、商业信息类等产业发展微观层面数据在多维细粒度上的事件化表达及其智能汇编策略,研制多样化的技术产业化观测方法与工具,推进建设一个能够辅助决策支持、资源开放共享的通用产业事件库,为技术产业化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开展(技术演进路径观测、技术产业化拐点研判、政策调控时机把握等),提供必要的、稳健的、一站式的基础设施环境(数据、算法、工具等)。

  (2)跟踪和揭示技术产业化进程中技术与社会的典型互动特征,建立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参照标准。而何为标准?虽暂无范例可循,这需要做大量观察和案例剖析。不过,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能够突破西方技术封锁成为全球“领头羊”,其中所蕴含的技术与社会互动做法亦值得借鉴。依托建设的产业事件库等,对若干关键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与社会互动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并辅以领域专家访谈咨询,建立起面向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技术与社会互动模型,能够为现有技术产业化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可资借鉴样本。

  (二)找资源补短板——汇各类资源布局

  系统评估各类生产要素支撑能力,科学抉择待发力的产业技术,助力解决未来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路线的选择与资源配置问题。源于技术产业化过程,涉及到不同创新主体(企业、政府、科研院校院所等)的研究、开发、应用、扩散等诸多活动,这就需要建立机制或方法快速研判一个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在推进技术研发与转化中各类生产要素的可用情况。

  (1)加速技术产业化的生产要素可用性评价体系建设。建议从技术的原创性储备、专业人才储备(科学家|产业工人等)、引才(资)潜力与风险评估、产业分工协作、产业集聚现状等方面,综合评价一个城市(区域乃至国家)在承接技术转移转化上的潜能及其优劣势,以及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各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情况。

  (2)面向生产要素可用性评价的专题资源建设。受限于该类数据资源的广泛分布,需要对各部门(机构)的多源异构产业数据进行二次整合、开发利用,涉及部分数据的周期性交汇,须建立一套可信/合作机制。

  (3)站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视角下,研究建立不同类型生产要素区域间流动的可行路径与机制,可依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进行试点先行。

  (三)添动能抢先做——聚多元主体推进

  激活创新主体新动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未来产业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其市场规模、变现能力等存有不确定性,且需要相对长周期的持续投入,为应对各类不确定性风险,须研究构建技术产业化实施主体承接能力的动态评估与准入退出机制,并根据技术产业化阶段特点,动态调配或优化重组各类生产要素全力推进。

  建立多元创新主体的协同机制,促使各类科技创新要素有机流动。即: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活动中“政府、科研院所(校)、企业”三大主体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激发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服务能力、以科研院所(校)为主的技术供给能力和以企业为主的产品生产能力等,并渐趋营造科学家为未来产业发展探寻科学原理、工程师为未来产业发展开发应用技术、企业家是未来产业发展的组织实施者、公众接纳未来产业发展容错试错、政府为未来产业发展供给卓越服务支持的健康创新生态环境。

  


阅读原文


作者丨姚占雷 许鑫(作者姚占雷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工程师,许鑫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智库主任,上咨集团创新工作室首席专家。)

来源丨澎湃新闻

编辑丨郁思雨

编审丨肖启玉





联系我们
普陀校区:中山北路3663号
闵行校区:东川路500号
邮编:200062/200241
电话:(021)62232025/54344958
Email:jgxy@sem.ecnu.edu.cn
院长邮箱:dsyin@finance.ecnu.edu.cn
学院网站
学院微博
学院公众号
学院视频号

华东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办公室©copyright 2013.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