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持续发力与连续跨越
周末周刊:上海向海而生,因港而兴。上海的航运中心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高融昆:上海的历史可以说是从贸易和航运开始的。康熙二十四年,“海氛廊清”,禁海结束。朝廷宣告开设江浙闽粤四关,开海贸易。江海关就设在松江府的漴缺。因港口淤积,两年后搬迁到黄浦江边。江海关的设立,是上海开港贸易的起点。
1843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上海作为五口之一重新通商贸易。经过短短10年发展,上海口岸贸易就超过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口岸。江海关重开、江海新关创设以及由江海关肇始的海关、水文、灯塔、航道疏浚、邮政、铁路等一系列近代制度建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从封建封闭走向开放进取。
周末周刊: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作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决策。30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顶层设计、政策推进上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高融昆:“五个中心”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上海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使命。其中,又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最为独特。上海独特的历史积淀、地理禀赋、制度创新、文化自觉等多种特质的综合叠加、持续演进,成就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断创造辉煌。
30年来,关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定位和建设思路大体是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提升的。一条基本主线是,从1995年作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决策,到2001年提出建设洋山深水港和国际邮轮港、整治长江口航道、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以及建设国际主枢纽港,到2009年国务院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再到2020年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202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提升上海航运服务业能级 助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航运服务体系高度发达、引领全球航运服务创新发展、深度融入国际航运治理体系、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
经过30年的持续发力与连续跨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5年,越过新加坡成为全球货运第一大港。2010年,以吞吐量2906.6万标准箱登顶全球第一宝座。2024年,更是一举突破5000万标准箱,达到5150.6万标准箱。这些里程碑式的伟大成就是上海港的骄傲、上海的骄傲,也是国家的骄傲。
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优势
周末周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规划目标任务到一步步变为现实,改写了世界航运中心发展的历史。成就背后,上海有着怎样的综合禀赋优势?
高融昆:一是上海战略区位独特。在地理上,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中点与长江入海口的交汇点上,贴近国际主航道,连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与全球航运网络,具有打造“江海联运”航运枢纽的先天优势。可以说,国际主航道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高度发达的经济腹地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是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优越。300多年前,江海关迁到黄浦江边的小东门,上海港区不断从黄浦江向吴淞口、长江口伸展,从内河港变成真正的海港。外高桥港区的持续发展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海港的条件。上世纪90年代,上海港建设发展达到极限。洋山深水港一期、二期和芦潮保税港区、东海大桥建设,有力地改善了捉襟见肘的港区条件。特别是洋山四期无人码头建设,把上海港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大幅度地提升至国际一流水平。正在规划建设的洋山北侧作业区,将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推进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以洋山自动化码头、长江口水水中转、多式联运为标志,铁路、公路、航空与港口无缝衔接所形成的强大集疏运体系,必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能级。
三是制度优势和创新赋能。国家在上海实施浦东开发开放,建设全国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保税港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一个特殊综合保税区以及在金融、海关、税收、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各领域的制度创新,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集聚了巨大动能。关于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科技创新中心与航运中心相互赋能、同步建设的战略部署,为航运要素和产业在上海的集聚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是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方面,上海走在了全国前列。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以来,已有300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向全国。2017年,上海海关组织开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口岸营商环境调查,继而探索建设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用大数据理念、制度和方法实现安全和便利的有机统一。此后,海关总署、国家口岸办会同国务院相关部门持续开展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并连续8年出台行动方案。经过努力,上海口岸营商环境大幅改善。海运整体通关时间从2017年的200多小时减至2023年的36.9小时。我们在世界银行的“进出境营商环境”调查排位上,已从2017年的第97位提升到第56位,超过了东京和大阪。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周末周刊: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何以理解“基本建成”?它意味着什么?
高融昆:上海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意味着正式从一个区域枢纽港建设成为一个全球性航运中心。
港口规模全球领先,国际地位更加凸显。海运方面,货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5年全球第一;开通350条国际航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北太平洋航线、亚欧航线、东亚—北美航线都与上海港联通,港口联通度连续13年全球第一。
高端航运服务业集聚取得成效。一批航运金融、保险、法律、仲裁、船舶经纪机构集聚上海,提升高端服务业水平。
但从“基本建成”到“全面建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4年,上海虹桥和浦东国际机场吞吐旅客1.24亿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420万吨,排名世界第二。随着国产大飞机和国产邮轮投入运营,我们的航运航空制造业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必将进一步助力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高度。
以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及浦江数链为基础的航贸数字化,以及上海绿色甲醇和LNG(液化天然气)加注及岸电投入使用,上海港—洛杉矶港、上海港—汉堡港等绿色航运走廊开通,进一步揭示航运中心建设迈向数智化、绿色低碳化的新阶段。上海必须在这一转型升级进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周末周刊:上海连续5年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三。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我们还有哪些短板?
高融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仅要加快港口等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我理解,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所存在的不足、面临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空间布局上,上海港经过长期历史演进,逐步形成近洋在外港、远洋在洋山、散杂货在吴淞的空间布局。外港与洋山相距约100公里,国际集装箱在上海完成近远洋航线中转,需要耗费大量运输和时间成本,且安全生产上也存在隐患。
在高端航运服务上,上海与伦敦、新加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集疏运体系的“最后一公里”不够畅通,特别是海铁联运可以衔接得更好。一些制度瓶颈没有完全突破,国际船舶登记和船籍港制度、沿海捎带才走了一小步,国际中转的海关监管制度改革还有较大空间,数字智能、绿色低碳和国际协同刚刚起步。这些都是下一步改革创新发力的重点和方向。
周末周刊:在理念和思维上,还需怎样与时俱进?
高融昆:从国内港到国际港,从枢纽港、主枢纽港到国际航运中心,从内涵到外延不断拓展升级,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港口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是集散和交易之地。一方面,城市规模决定了上述要素的集散规模;另一方面,一个城市有没有港口、有什么样的港口决定了这座城市的规模和能级。从一定意义上讲,上海先有港后有市,是港口赋予这座城市动力和活力。新形势下,“五大中心”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航运中心可以说是基础、是前提。党中央关于上海建设发展“四个放在”的要求,上海的“四大功能”定位,都把门户、枢纽、通道、跳板、基地摆到了重要的、核心的位置。中国要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配置全球资源,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应当“冲锋在前”。
国际航运中心是上海最基础、最硬核的城市功能,是保持上海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会是什么样子。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目标,更是手段。
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先手棋
周末周刊: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过程中,上海曾提出“北上”宝山罗泾、“东进”外高桥和“南下”杭州湾三个方向。但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的是“跳出上海、到外海建设深水港”方案。在“十五五”规划中,洋山港可以怎样进一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高融昆:集装箱深水泊位是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世纪之交,加快国际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01年,国务院领导同志会同国家计委、经贸委、交通部等部委主要负责人,在上海、浙江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从芦潮港乘船前往大、小洋山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队登上小洋山岛,实地勘察深水港址,并乘船察看大、小洋山岛海域情况,最终一致认为可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行开发小洋山港区。
小洋山对于上海港、对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如同西方神话中的诺亚方舟。每当临近发展瓶颈或极限时,小洋山总能助力实现超越。小洋山深水港规划建设改变了上海港的命运;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建设大大提升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能级和全球识别度;小洋山北侧作业区规划2022年获批,2024年开工建设,将打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天地。
个人理解,将北侧作业区规划建设仅仅当作港口扩容和能级提升工程看待是不够的。当前,以北侧作业区规划建设为契机,对小洋山全岛整体规划,并以此带动上海航运中心整体空间布局调整和功能重构,可能是最好的时间窗口。从能级看,北侧作业区建成后,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5000万标箱,接近甚至超过眼下上海港的集装箱总量。
从规划面积看,填海造陆后的总体面积将超过30多平方公里,陆域面积与澳门岛相近。小洋山主岛周边岸线为码头作业区,岛内广大的中心腹地如何开发利用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是哪家企业的事,而是涉及多重利益主体,事关整个航运中心和上海发展的大事,需要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和规划。
同时,建议把小洋山整体开发开放作为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先手棋。一是以小洋山为中心,重新划分上海港各功能区布局;二是在小洋山规划建设国际中转和集拼的国际转运中心;三是申请洋山特殊综保区扩区,覆盖小洋山全域;四是把小洋山作为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先手棋提前运作;五是将洋山岛作为自由贸易港高端航运服务业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六是将芦潮港作业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与洋山整体规划建设;七是继续深化洋山国际船籍港制度和沿海捎带制度。通过各项综合配套制度保障,推动上海自由贸易港早日落地建成。
插上新的腾飞翅膀
周末周刊:面向未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出现了两个新赛道——数字智能和绿色低碳。上海可如何积极谋划,以插上这对新的腾飞翅膀?
高融昆:新形势下,数字智能、绿色低碳可以说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最大公约数。
这几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很“热”。从趋势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改变人类社会的时代已经来临。航运业是劳动密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风险密集的特殊行业,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发力的领域。我刚带领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自贸战略研究院团队去看了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非常震撼,令人惊艳。小荷才露尖尖角,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航运中心建设相关的全部产业以及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应用的最佳场景。传统航运业及其关联产业中面临的劳动、效率、成本、风险问题,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那里都可以找到答案。当然,最先发力的领域,包括智能码头、智能航线、自主航行(辅助驾驶或无人驾驶)、数字提单、航运交易、集疏运交付、船舶飞机制造等。当前,最紧迫的课题是大数据平台建设,以及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是关键。上海应当走在前面,引领产业爆发。
绿色低碳是另一个重要赛道。航运中心建设涉及的产业,很多直接关乎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海洋保护,具体涉及碳排放、节能和动力转换三个方面。在碳排放方面,国际海事组织提出在2030年碳排放强度降低40%(相比2008年)、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对船公司是硬约束,对码头公司及航运业相关主体也是约束。国际海事组织的限硫令还对清洁能源提出了要求,甲醇、LNG、氢能、氨燃料、岸电的使用十分重要。
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也能催生新产业的集聚发展。如船舶电机的更新换代、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发展、围绕碳排放和绿能使用的排放监测技术,都将推动产业和技术的迭代发展。
周末周刊: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以来,全球化此起彼伏,波浪前进,不可逆转。航运中心作为世界互联互通的中心节点和交通纽带,接下来应当怎样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融昆: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义早已超越航运物流业本身。航运要素和航运产业的集聚,以及由这种集聚所衍生出的巨量产业集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产业经济角度分析,国际航运中心将为城市和国家提供三大类产品:第一类是市场产品,如运输、物流、仓储以及为航运服务的金融、保险等。这些产业和产品是市场化的,按市场规律运作。第二类是半公共产品,如港务管理,包括港口基础设施、航道疏浚和维护、集疏运体系建设等。第三类是公共产品,如海关、海事、水文、灯塔、港监、港航等。这类产品由政府提供,属于中央事权的由中央政府提供,属于地方事权的由地方政府负责。通常,公共产品和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保障,无限供给;半公共产品应当政府主导、市场(社会)补充,可以实行企业化运作。
据不完全统计,航运中心建设集聚了超过十大类的产业,如航运物流、船舶制造和维修、航运金融与保险、航运信息与科技、航运法律与仲裁、航运教育与培训、航运旅游、航运设备与装备制造、航运环保、航运贸易中介服务与供应链管理。这些产业在上海的综合匹配度极好,与上海无与伦比的综合禀赋优势结合,以智慧船舶、智慧港口、绿色航运等为重点,可以创造巨量的经济效益。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不但要确保公共产品的充足和无限供给,更要有意识地建立包容性制度,为市场主体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比如,放松管制,通过制度型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家整合资源、创造财富的智慧和能力。
与之相伴,还要深化航运服务业市场开放。一方面,吸引全球航运业和服务业巨头入驻上海,通过巨头企业整合全国和全球航运要素资源;另一方面,培育更多本土企业和企业家成长。传统航运服务业领域市场高度细分,整合十分不易。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为资源整合、财富创造和弯道超车提供可能和条件。
记者丨夏斌
来源丨解放日报
编辑丨肖启玉
编审丨吴文钰
更多阅读:
上观新闻| 高融昆:把小洋山整体开发开放作为自贸港建设先手棋|探研“五个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