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丨冯学钢: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发布时间:2024-06-24浏览次数:1789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推进多部门联动、跨区域协同,集中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实践,也是超大城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探索,更是贯彻人民城市理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的坚定务实之举。

  系统集成观,创新工作机制。“一江一河”建设贯穿“一盘棋”思维,构建“协同联动、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点面并重”创新机制,将顶层设计与基础建设相结合,从蓝图到施工图、实景图,久久为功,践行超大城市行之有效的绿色生态、人文生态、产业生态与服务生态的有机更新之路。

  科学生态观,重塑绿色水岸带。持续推动“一江一河”环境治理和转型建设,开展水质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加快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因地制宜改善驳岸防汛墙亲水性和景观品质,并将绿色发展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通过绿色公共空间建设持续赋能城市发展新动力。

  创新发展观,引筑新质生产力。面向未来城市核心功能,推动创新要素由“极点式”积聚向“轴带式”联动发展转变,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运、金融、科创、文化等核心功能驱动下,拓展“一江一河”沿线成为汇聚新质生产力要素的新空间。

  人民立场观,提升群众幸福感。依托人民力量,服务人民需求,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推动滨水公共空间治理理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重视基层首创经验,充分考虑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将“一江一河”品质提升着眼于方寸之间、细微之处,极大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包容文化观,传承都市人文品质。赓续百年文脉,串联整合沿线丰富红色资源、海派文化资源、近代工业资源,提升红色资源叙事能级,再现民族工业发展脉络,促进历史与未来对话共生,构筑城市人文新空间和新场域,助力新时代上海文化在地再生与融合新生。

  开放融合观,彰显海派烟火气。依托“一江一河”滨水区独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构建“海派风情”生活场景,积极推动水上旅游、城市漫步等文旅产品落地,打造一系列都市文商会体旅融合载体,“一江一河”区域成为引领行业方向、彰显时尚趋势、体验生活潮流的首发首秀首展首选地。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用绣花针功夫绘制“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画卷,从经验走向科学,形成了一系列可借鉴推广的“上海模式”,必将成为讲好上海故事、展现创新魅力、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光明前景的重要窗口。


阅读原文


记者丨冯学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郁思雨

编审丨肖启玉




联系我们
普陀校区:中山北路3663号
闵行校区:东川路500号
邮编:200062/200241
电话:(021)62232025/54344958
Email:jgxy@sem.ecnu.edu.cn
院长邮箱:dsyin@finance.ecnu.edu.cn
学院网站
学院微博
学院公众号
学院视频号

华东师范大学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办公室©copyright 2013.All rights reserved